close

胡一天專欄:咖啡逆旅 股市甜心

1896年的維也納咖啡館  

(1896年的維也納咖啡館,是十九世紀歐陸文青生活的重心 。圖片來源: Café Griensteidl)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句聽起來很從容、很頹廢、很波希米亞的名言,出自奧匈帝國的維也納作家Peter Altenberg (“P.A.”)。P.A.本名Richard Engländer,曾被提名諾貝爾獎,交遊廣闊,與大作曲家馬勒、第二維也納樂派旗手Alban Berg、諷刺作家Karl Kraus、維也納分離派大畫家Gustav Klimt與反維也納分離派建築師Adolf Loos等人過從甚密。當年P.A.最喜歡去的Café Central,也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歐陸知識份子與異議人士聚會閒聊的所在,名人常客包括佛洛依德、列寧、托洛斯基、還有希特勒。據說,P.A.除了在一間與青樓無異的小旅館睡覺時不在咖啡館,每天一睜開眼就泡在Café Central,最後還死在裡面。因此現在一進Cafe Central,P.A.的人像就在門口守護著,永不離開。

 

第一次讀到P.A.那段雋永名句,是在攝影作家張耀於1995年出版的文集《打開咖啡館的門》的扉頁。我那時還沒腐化成搞金融的偽文青,仍對在充滿人文氣息的咖啡館中搖筆桿、聽老唱片、與美女用Café mélange調情的場景有著無可救藥的憧憬。張耀說,在維也納的傳統咖啡館點咖啡,侍者會拿出一本像調色盤一樣的小冊子,顧客依其口味濃淡,挑一種顏色,端上來的咖啡就是那種顏色。要是生活真能小確幸到這種程度,拿十座奧匈帝國的江山來換也值。

台北九零年代對咖啡館文化的想像  

旅遊作家張耀用相片寫咖啡,開啟了台北九零年代對咖啡館文化的想像。

引用自風傳媒

http://www.storm.mg/article/47610

與真愛分享一杯好咖啡

豐盛精工咖啡   www.in-coffee.com

0800-222-866

arrow
arrow

    incoffee03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